李克強于當?shù)貢r間9日下午乘專機抵達柏林泰格爾軍用機場,開始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。訪問期間,李克強還將會見德國總統(tǒng)高克,分別出席中德經濟技術論壇和中歐論壇漢堡峰會并發(fā)表演講。
縱深
揭秘中德“政府磋商”:共同的“內閣會議”
10月李克強總理再訪德國,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中德第三輪政府磋商。
2010年7月,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默克爾商定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,至今已順利開展兩輪。這是中國首次同外國政府建立的,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政府磋商機制。對于中國而言,這是一次創(chuàng)新;即使對于已經和其他七個國家建立過類似機制的德國,也并不尋常。
誰促成磋商?
德國最先提出意愿
建立政府磋商機制的意愿,最先是德方提出的。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學者孟虹對新京報記者介紹。
德國一直都有政府磋商機制。在歐盟境內,德國最早和法國,后來和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波蘭都建立了政府磋商機制。而在歐盟之外,德國還和俄羅斯、以色列建立有政府磋商機制。在亞洲,德國和印度、中國建立了這一機制。
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新興產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而德國創(chuàng)新和科技水平世界領先;德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,中國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。中國已成為德國汽車、機械制造、電子、化工等支柱產業(yè)最重要的海外市場,而德國也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,雙方貿易額占中歐貿易額的三分之一。
“雙方合作基礎本就深厚,隨著合作規(guī)模越來越寬,越來越深入,也就需要更多的部門參與。”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說,因此,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的想法一經提出,雙方“一拍即合”。
孟虹表示,建立這樣的機制,說明了兩國的互信程度。“能夠建立起這種機制,一個是雙方需要、有這個意愿,另一個方面,也說明雙方的互信程度比較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