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圖靈測試,不能不提英國數學家、計算機之父圖靈。他在1950年的時候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,并在《機器能思考嗎?》一文中首次勾勒出人工智能的前景。他發(fā)明的圖靈測試用以驗證機器是否具備與人類相同的思維能力,一直影響至今。測試的具體內容是:如果機器能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,且超過30%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就算通過測試,表明機器也在“思考”。
當然,對于這場在英國舉行的測試結果,不少科學家提出了質疑。紐約大學智能科學教授馬庫斯是其中之一。他認為,測試簡單借助了軟件上的編碼來實現(xiàn),可信度不高。其實,對測試的結果相信也好,質疑也罷,都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。圖靈測試所反映出的是人工智能的未來發(fā)展趨勢,這才是應當討論的核心。
作為一門交叉科學,人工智能囊括了物理學、數學、計算機科學、生理學、倫理學等在內的多個分支學科,其形態(tài)大體可分為操作層、感知層和認知層三個層次。操作層是最容易實現(xiàn)的,如目前機器代替大部分人工勞動;感知層是指,將人類感知到的信息通過傳感器變成信號傳輸給計算機進行處理;認知層則是讓機器模擬、學習人類大腦的一些特殊思維方式,譬如審美、喜怒愛好和判斷等。
有學者指出,人工智能說到底不過是機器對人的思想、意識、思維模式和信息處理過程的一種模仿,終究不是智能本身。而人工智能先驅、未來學家雷蒙德·科茲威爾則大膽預言:到2020年,人類將成功通過逆向工程制造出人腦;2030年末,人工智能將趕上人類;2045年,人工智能將左右全球科技發(fā)展。不少科學家還預測,2050年以后,人工智能將為人類大腦所望塵莫及。
這些預測的理論支撐是:宇宙學中存在著一個讓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,計算機信息技術也正朝著“超人類智能”的奇點大步挺進。眾所周知,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,將來有一天,當其運算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時,電腦掌控人工智能的時刻就會到來。屆時,電腦將能創(chuàng)造性地效仿人腦產生意識,這個時間點在信息學上被稱為“奇點”。
按照科茲威爾的觀點,“信息奇點”到來后,人將成為與機器融合的“超級人類”。到那個時候,“超級人類”如何演化?是與機器共生還是毀滅……都將令人類十分糾結。英國物理學家霍金認為:在不遠的將來,人工智能可能成為真正的危險。從這個角度說,如果機器有朝一日完美通過圖靈測試,恐怕人類在歡呼的同時,就需要開始擔心子孫后代的未來了。